本文是学习GB-T 34296-2017 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规范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本标准规定了地面降雹特征调查的内容、方法以及对人员、装备、调查启动、信息记录等的要求。
本标准适用于地面降雹特征的调查工作。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GB/T 27957 冰雹等级
QX/T 4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4部分:天气现象观测
GB/T 2795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3.1
降雹数密度 number density of hail
在地势平坦的地面观测得到的单位面积上的冰雹个数。
地面出现降雹的地理位置,调查降雹地点应不小于1个,并位于降雹区域内,采用下列方式标注:
a) 地理经纬度,应采用下列方式之一确定:
1)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仪,精确到0.01秒(");
2) GPS 卫星导航定位仪,精确到0.01秒(");
b)
行政辖区,应采用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+市(盟)十县(区、旗)+乡(镇、街道)+村(居委会、企事
业单位);
c)
在标注的地理经纬度点上,用数码照相机面向正东、正南、正西、正北拍摄影像资料留存。
时间的记录方法采用下列方式:
a) 降雹起止时间为北京时,记录到分,格式为时:分(时分各占2位);
b)
降雹区域内有降雹起止时间观测仪器,应使用观测仪器记录的时间,并标注仪器名称及型号;
c)
降雹区域内无降雹起止时间观测仪器,宜通过调查降雹亲历人员记忆时间记录,并按下列方式
之一标注:
1)
被调查者看了时钟,标注为记忆时间,同时记录所用时钟与调查人员携带时钟的时间差,
用其订正降雹的起止时间;
GB/T 34296—2017
2) 被调查者没看时钟,标注为估计时间。
降雹开始与结束之间的持续时间,单位为分(min), 取整数。
降雹数密度采用下列方法测算:
a)
降雹地点有降雹数密度观测仪器,应使用观测仪器的测算值,单位为个每平方米(个/m²);
b) 降雹地点无降雹数密度观测仪器,应按照附录 A
的方法和要求测算降雹数密度,单位为个每 平方米(个/m²)。
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测算:
a) 降雹区域有冰雹平均直径观测仪器,使用观测仪器的测算值,以毫米(mm)
为单位,取整数;
b) 降雹区域无冰雹平均直径观测仪器,采用4.4b)
中参加降雹数密度测算的冰雹个数,按照 QX/T
48的要求测量其直径,按式(1)计算冰雹平均直径。
style="width:1.36015in;height:1.01332in" />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 (1)
式中:
D ——冰雹平均直径,单位为毫米(mm), 取整数;
i —— 单个冰雹的序号;
D;—— 测算面上第 i 个冰雹的冰雹直径,单位为毫米(mm), 取整数;
m ——参加统计的冰雹个数。
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测算:
a)
降雹区域有冰雹直径观测仪器,使用观测仪器记录的最大冰雹直径,以毫米(mm)
为单位,取 整数;
b)
降雹区域无冰雹直径观测仪器,在调查点周边,目测选取最大冰雹,按照QX/T48
的要求测量 其直径,以毫米(mm) 为单位,取整数。
降雹面积应采用下列方式确定:
a) 依据地面降雹痕迹、地面冰雹确定降雹区域边界;
b)
采用连片降雹区域边界的经纬度计算近似几何面积,单位为平方公里(km²)。
冰雹的外形应分下列三类:
a) 球形,包括圆球形、椭球形、近似椭球形;
b) 锥形,冰雹上出现不大于60°角的个数不小于1个;
c) 不规则形,冰雹外形不能归入球形和锥形的形状。
GB/T 34296—2017
冰雹遗留在地表、植物、设施或测量物品上的痕迹。按照玻璃、植物、汽车和其他四类调查,采用下
列方式描述:
a)
玻璃材质,应目测判断是否破碎、裂纹,并测量破碎、裂纹玻璃的厚度,以毫米(mm)
为单位,取
整数。
b) 植物,应按下列项目调查印痕:
1) 测量树干、植株立干表面印痕垂直向最大长度与宽度,以毫米(mm)
为单位,取整数;
2)
估测树干、植株立干表面印痕总面积占树干、植株立干总表面的比例,取百分比(%);
3) 测量树叶、植株叶面降雹砸出的破损印痕最大长度,以毫米(mm)
为单位,取整数;
4) 观测单个树叶、植株叶面降雹砸出的破损印痕最多数量,单位为个;
5) 观测果面降雹砸痕最多数量,单位为个。
c) 汽车,应按下列项目调查:
1) 测量因冰雹撞击出现的最大裂缝长度或最大凹陷部位的长度,以毫米(mm)
为单位,取整 数,并记录受损部位与材质;
2) 观测冰雹撞击印痕的数量,单位为个。
d) 其他,应测量表面印痕最大长度与宽度,以毫米(mm) 为单位,取整数。
4.10.1 降雹数密度测算现场照片应满足下列要求:
a) 照片不少于1张;
b) 照片中有完整的冰雹观测仪器或完整的测算面(见图 A.1);
c) 冰雹观测仪器或测算面占照片全画幅的面积比不小于80%;
d) 拍摄镜头位于测算面正上方。
4.10.2 最大冰雹照片应满足下列要求:
a) 最大冰雹图像位于照片中心部位;
b)
在最大冰雹的下方有公制直尺,并与冰雹直径平行,刻度范围涵盖冰雹尺度;
c) 最大冰雹、公制直尺在最大冰雹段图像完整,无覆盖、遮挡;
d) 最大冰雹图像占照片全画幅的面积比不小于20%。
4.10.3 冰雹形状特征照片应满足下列要求:
a) 在图片下方有公制直尺,并与照片底边平行;
b) 不同形状的冰雹、公制直尺的刻度图像完整,无覆盖、遮挡。
4.10.4 降雹痕迹照片应满足下列要求:
a) 照片不少于2张;
b) 图片上平行于降雹痕迹长度方向有公制直尺;
c) 降雹痕迹与公制直尺的刻度图像完整,无覆盖、遮挡。
5.1.1 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地面降雹特征调查小组(以下简称调查组)。
5.1.2 调查组成员中应有通过地面冰雹特征调查技术培训的人员。
GB/T 34296—2017
调查组应配备以下仪器设备:
a) 公制直尺,并满足下列要求:
1) 长度不小于200 mm;
2) 最小刻度为毫米(mm);
3) 尺身无色、透明;
4) 刻度线能被照相机清晰摄入。
b)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仪(或GPS
卫星导航定位仪),经纬度的测量精度不低于0.01秒(")
c) 数码照相机。
d) 测算面取样框(见附录 A)。
6.1 宜在收到地面降雹信息30 min 内启动调查。
6.2 调查过程中如冰雹融化,则调查4.1、4.2、4.3、4.7、4.9、4.10.4的内容。
6.3 按第4章的规定,实时记录调查信息,并填写调查表(参见附录 B 中表B.1)。
GB/T 34296—2017
(规范性附录)
降雹数密度测算方法
A.1 测算点选择
应满足下列要求:
a) 地势相对平坦,测算点的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大于10°。
b) 测算点中冰雹无滚动堆积现象。
c) 周边有造成冰雹滚动的坡面时,满足下列要求之一:
1) 测算点与坡面间有阻止冰雹在测算点堆积的沟;
2) 测算点与坡面底部的距离不小于10 m。
d) 观测者目测范围内,除冰雹滚动堆积区外,测算点冰雹的数密度最大。
e)
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测算点时,即测算点不符合上述条件,测算的降雹数密度应注明测算点
条件。
f)
山坡、低凹处等地不宜选为测算点,以防止冰雹落地后因地形的影响顺坡滚动而聚集或流失。
A.2 测算面
测算总平面为30 cm×30 cm 的正方形,并将其细分为四个15 cm×15 cm
的正方形测算面。可参 考下列方式操作:制作一个内径为30 cm×30cm
的正方形框,在四边的中点打一小孔,穿入细丝线,形 成四个15 cm×15cm
的正方形框,作为测算面取样框(见图 A.1); 确定了测算面的位置后,将测算面取
样框置于其上,即可按框读取数据。
style="width:3.87339in;height:4.54014in" />
A.3 降雹数密度测算
A.3.1 冰雹数读取
测算落在四个15 cm×15cm
图 A.1 测算面取样框示意图
的正方形测算面划定框(板)内的冰雹个数(M,,i=1,.,4); 当冰雹
GB/T 34296—2017
的中心点位于测算面划定框(板)内边缘内,统计这个冰雹数;当冰雹的中心点不在测算面划定框(板)内
边缘内,不统计这个冰雹数。
A.3.2 降雹数密度计算
数密度值(M) 按照下列方法之一计算。
a) 依次完整读取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,当第一个15 cm×15 cm
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(M₁) 不 小
于50个时,剩余三个15 cm×15cm 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可不读取,按式(A.1)
计算 M:
style="width:1.52in;height:0.62656in" /> ………… …………… (A.1)
式中:
M—— 数密度,单位为个每平方米(个/m²);
M₁— 第一个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。
b) 依次完整读取15 cm×15 cm 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,当已读完的15 cm×15 cm
测算面上冰雹 个数之和(
style="width:0.57405in;height:0.27872in" /> 不小于100时,剩余15 cm×15
cm 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可不读取,按式
(A.2) 计算 M:
style="width:2.48665in;height:0.71346in" /> ……… …… ……… (A.2)
式中:
M—— 数密度,单位为个每平方米(个/m²);
M:— 第 i 个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;
j — 读取冰雹数的测算面个数,j 不大于4。
c) 依次完整读取四个15 cm×15cm 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,按式(A.3) 计算M:
style="width:1.64665in;height:0.70664in" /> …… ………………… (A.3)
式中:
M 数密度,单位为个每平方米(个/m²);
M,—— 第 i 个测算面上的冰雹个数。
(资料性附录)
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表样表
B.1 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表
style="width:0.2134in;height:0.11328in" />
表 B.1 给出了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表。
表 B.1 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表
共 页第 页
|
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
|
|
|
|
|
|
|
||||||||||||||||
|
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1 mm | 2 mm | 3 mm | 4 mm | 5 mm | 6 mm | 7 mm | 8 mm | 9 mm |
|
||||||||||||||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|
GB/T 34296—2017
B.2 填表要求
表 B.1 的填写方法如下。
a) 调查部门为组建调查组的成员单位,并对调查结果负责。
b) 调查人员为调查组的成员,并满足下列要求:
1) 参与本次调查的全过程;
2) 由本人签名,并对填表内容负责。
c)
选择依据为依据何种降雹信息来源选择的调查区,降雹信息来源包括:气象监测雷达、防雹作
业点、降雹监测设备、气象信息员、身处降雹区的其他人员等。
d)
调查日期为调查组进入降雹调查区开展本次冰雹特征调查的日期,采用公元纪年法,格式:年.
月. 日。
e) 降雹地点精确到乡(镇、街道)+村(居委会、企事业单位)。
f)
在降雹区域内任选一点读取地理经纬度;在此经纬度上向正东、正南、正西、正北拍摄图像照
片,照片序号填入东、南、西、北栏内,多的照片序号填入后方栏内,有多幅照片时,用","号隔开
续写。
g)
调查时间为调查组进入降雹区域开展降雹特征调查的时间,采用北京时,格式:时.分.秒。
h)
降雹起止时间可二选一填写;如果采用了二选一填写,应填写持续降雹时间。
i)
采用测算面取样框,将不同直径的冰雹个数用划“正”字记数方法记录在个数栏内。
j) 记录的测算面少于4个时,在备注中注明记录了几个测算面。
k) 依据4.4b)的要求,计算冰雹平均直径。
1) 依据附录 A.3b) 的要求,计算降雹数密度。
m) 冰雹形状的记录按照4.7的要求,在有的栏上打“ √ ”。
n) 依据4.5、4.6、4.8的调查要求,记录相应的内容。
o) 照片号为本栏目特征测算采集的图像照片编号,并满足下列要求:
1) 采用照相机内设的相片编号填表;
2) 有多幅照片时,用","号隔开续写;
3) 当相片被导出整理后,应在备注中标明整理后的图片存放目录。
p) 当信息来自于当地"目击者"时,在备注栏中标明。
q) 调查过程中出现与降雹相关的特殊情况,在备注中说明。
r) 当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表大于1张时,填写下列内容:
1) 填写调查表的总页数,共 页 ;
2) 当前调查表的排序,第 页。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34296-2017 地面降雹特征调查规范. 进一步学习